作為集團的一名基層宣傳工作者,我有幸帶著鏡頭和筆觸走進分公司和項目一線,用鏡頭定格瞬間,以文字記錄故事。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,我愈發清晰地感受到,“誠信共贏、卓越創新、忠誠擔當、敬業清正”這十六字企業核心價值觀,并非遙不可及的宏大敘事,而是化作無數束微光,在平凡崗位上閃耀,溫暖著每一個角落,照亮前行的道路。
誠信共贏 精益求精鑄精品
2023年深冬,長豐金崗路幼兒園項目一個分包商帶著“省錢方案” 找上門來:用每噸便宜兩千塊的鋼材,能省下80萬成本。這個數字足夠給項目部每個人多發點項目兌現,但項目總工陳工把報價單推回去,“圖紙上的每根鋼筋都連著良心,這錢,咱們不能賺。”
那晚深夜,項目會議室依舊燈火通明,“都看看這個數據!”他的手指重重叩在鋼材檢測報告上,老花鏡后的眼睛里布滿血絲,“耐腐蝕性差5%是什么概念?意味著十年后鋼結構就會出現銹點,十五年可能就得局部加固。這是學校啊!不是臨時板房!” 陳工拍在會議桌上的手掌,卻讓每個人心里發燙。深夜,帶著3個技術員擠在辦公室里,重新核算每一根梁柱的荷載數據。最終決定采用高標準鋼材的同時優化結構設計,成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圍。項目驗收時,業主說:“你們這份檢測報告,比合同要求還多了3項。”
這件事讓我明白:誠信不是抽象的口號,是焊槍下拒絕偷工減料的火花,是混凝土試塊上真實的數據,更是老百姓住進我們建造的房子時,那安心、信任的眼神。
卓越創新 技術攻關當先鋒
2021年,在阜陽無人機項目擔任技術負責人鄭磊負責小微創新。“技術工作來不得半點浮華,接地氣才是根本”。鄭磊說道。這位來自新疆的90后黨員是無人機項目的“技術大拿”,他自從來到項目部,就一直處于忙碌狀態,女友雖然也在阜陽,離得比較近,但也是聚少離多。他總是笑憨憨的說:“我這不算啥,項目員工都這樣。”他一心撲在技術鉆研上,像一顆螺絲釘一樣,把工作做到了極致,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技術支撐。
深基坑施工難度很大,在沒有抗拔檢測裝置的情況下,鄭磊連夜設計圖紙,設計好圖紙之后,他只身前往廢鐵場找廢鐵制作試驗。變則通,通則達,最終成功研發出抗拔檢測裝置。此裝置采用法蘭盤與工程樁連接,減少了焊接施工工序,工藝簡單、操作便捷,為預應力抗拔樁檢測贏得了工期,使得雙層地下室在汛期來臨之前施工完畢,為地庫施工提前近一個月時間。他還堅持鉆研BIM技術、利用新技術服務生產,大大提高了工程質量和工作效率。2021年雙層地下室降水水井封堵,他又帶頭采用降水井鋼蓋板封堵施工工法,并順利通過了集團工法。最終,項目2項科研已經立項,獲得了2項專利。
正如任正非所說:“創新就是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來。”每個崗位都是創新的沃土,每個創意都可能成為燎原星火。
忠誠擔當 攻堅克難打頭陣
2020年7月,在引江濟淮小合分線項目施工過程中,上游蔣口河泄洪區水位超越警戒線,洪水險情危急。工程建設區域吳沖跌水處(涵洞)地勢低洼,并且連接蓮花圩等其他幾處圩口,水位一旦越過此處,下游瀏河社區居民和4000余畝農田則存在被洪水淹沒的風險。項目部在建設過程中,提前3天發現此處險情,鑒于水勢危急,項目負責人一邊向上級報告,一邊組織力量封堵缺口,將已經挖好的工程渠道破壞,并從其他施工點調集20余臺機械設備運土填筑缺口,壘高壓實。人手不夠,項目管理人員全員上場,黨員干部帶頭沖在防汛搶險第一線,連續50多小時奮戰,填筑了寬200米、高13米的土堆,及時堵住了缺口。
汛情期間,項目部時時關注汛情變化,從提前發現險情到堵住缺口,用時2天,雖然犧牲了原有的工作面,但為當地居民打造了一道生命財產“屏障墻”,還收到了當地政府部門發來的表揚信。此次防汛搶險,是建工水利工程建設中險情最危急、搶險最成功、工作量最大的一次。后續,當地政府派出部隊,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筑牢“屏障墻”。
面對疫情、征遷問題和洪水的三重考驗,為泄洪保萬民,項目建設的90%的施工河道和5個棄渣場中的4個被洪水淹沒,對工程產值進度造成不小的影響。為加快已經嚴重滯后的進度,項目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協調組織施工,加大資源設備投入,調整施工方案。那段時間加班成為常態,從項目班子到一線工作者,每個人都在咬著牙關工作,早晨天微微亮就要馬不停蹄的去工作,晚上8點鐘回來已經算早了。當時,大家計算,日均產值能達到260萬,就這樣大概持續了半年時間,項目用一年時間搶了兩年的施工工期。
忠誠是信仰,擔當是責任,攻堅是使命!在每次急難險重的任務面前,我們的項目團隊以忠誠為信念,以擔當為使命,始終沖鋒在前、戰斗在先。無論是風雨中的堅守,還是黑夜里的鏖戰,我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“困難面前不退縮,挑戰面前敢亮劍”。
敬業清正 堅守底線控成本
在建工水利合肥分公司,提起成本合約部部長朱紅云的名字,同事們無不豎起大拇指。從事工程核算工作20多年來,她始終以“一把尺子量到底,一本賬目算到清”的職業操守,在造價審核等關鍵環節守住廉潔底線,被譽為“工程資金的守門人”。
2018年,在臨泉名都城項目結算中,分包商試圖通過虛報土方工程量多申報工程款。朱紅云帶領團隊連續一周駐扎工地,對照設計圖紙重新測量計算,頂著各方壓力核減虛報工程量8700方,為公司挽回損失10余萬元。面對分包方的“表示心意”,她當場退回裝有現金的信封:“該付的錢一分不少,不該付的我一分不批。”
作為部門負責人,她主導建立“三級聯審”核算機制,推行工程量“上游量、圖紙計算量、實際測量量”三算對比機制,抓牢量差利潤,將廉潔風險防控嵌入業務流程。堅持開展合規性培訓,用真實案例警示團隊,其培養的8名業務骨干均成長為廉潔標兵。
朱紅云用行動詮釋了“常在河邊走,就是不濕鞋”的廉潔品格。正如她辦公桌前懸掛的座右銘:“核算的是數字,衡量的是良心。”這份堅守,讓每分工程資金都閃耀著廉潔的光芒。
這些故事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,但正是這些平凡的微光,匯聚成集團發展的星河。當我整理這些文字時,突然明白:價值觀從來不在墻上,而在——陳工推開的那張報價單,鄭磊嘔心瀝血研發出抗拔檢測裝置,小合分線項目防汛搶險扛起的沙袋,朱紅云嚴格審核的每一份結算單,它們如此具體,如此溫暖,如此有力。如今,每個建工人正以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企業核心價值觀,自覺成為企業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和代言人,繼續書寫屬于建設者的光榮與夢想!
建工水利
薛 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