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的合肥,梧桐葉在暖風中翻涌成綠浪。當我駕車駛過北二環高架,后視鏡里掠過簇新的隔音屏,擋風玻璃前在建的匝道橋不斷延伸——這座城市的路網永遠處在生長中,像一株根系不斷蔓延的巨樹。車流如織的聲浪中,恍惚又聽見2018年春天混凝土泵車的轟鳴。那時我剛加入安徽建工路橋公司,站在郎溪路五標項目的鋼筋森林里,第一次觸摸到這座城市的筋骨。
七年時光流轉,從市政高架到國道橋梁,從抗洪前線到黨群陣地,我逐漸理解前輩們沉默的堅守。在杭埠河搶險的暴雨夜接過浸透雨水的黨旗,在懷遠征遷現場聽老鄉用方言喊“師傅來喝口水”,在深夜預制場見證技術人員為半毫米誤差較真......安徽建工集團“誠信共贏、卓越創新、忠誠擔當、敬業清正”的核心價值觀,就這樣化作無數具體而微的片段,融進瀝青攤鋪時的蒸騰熱氣,嵌入橋墩鋼筋里的冰冷螺紋。
誠信共贏:渦水之上的金鉚合橋
初到懷遠G206-03標項目時,恰逢渦河八橋建設關鍵期。記憶中最鮮活的,是南岸工地旁那頂褪色的藍色帳篷。征遷協調組在此架起臨時驛站,政策文件被翻譯成方言,補償方案攤在冬日的暖陽下。有老農攥著土地證反復摩挲,技術員便用木棍在沙地上勾畫橋墩與田埂的距離;有商戶憂心工期影響生計,項目經理帶著施工時序表登門,將機械作業的節奏掰碎了解釋。這些看似瑣碎的碰撞,最終在茶碗與圖紙的往復流轉間,淬煉出“陽光征遷”的樸素哲學——誠信從不是單方面的承諾,而是用透明鉚接信任的榫卯。
與當地施工隊伍的“傳幫帶”模式更顯深意。老師傅帶著青年技術員辨認混凝土的凝固特性,年輕工程師用三維模型詮釋傳統工藝的科學原理。預制場里,方言與圖紙術語交織成特殊的和聲;交底會上,安全帽與筆記本并排陳列,仿佛在進行技術的接力傳承。當47公里的國道改建工程于國慶前順利通車,改善的不僅是懷遠城區的交通條件,更是皖北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經濟動脈。那些曾被視作阻力的訴求、曾被看作差異的經驗,最終都融入了工程的生命線。當載滿石榴的貨車駛向遠方,當夕陽在斜拉索上編織金線,這座橋早已超越物理意義上的連接——它是用誠信澆筑的同心圓,在皖北大地上漾開綿長的漣漪。
卓越創新:郎溪路上的破壁密碼
參與郎溪路五標建設時,城市地下管網的交錯如同盤根老樹。項目團隊面對國防光纜、供水燃氣管道等十余種地下管線的挑戰,創新采用分區分段、動態協調的施工策略,將復雜的工程任務拆解為可操作的單元。針對管線遷移這一難題,團隊打破常規思路,建立起與所有產權單位的實時協調機制,通過反復論證優化施工方案,在確保城市“生命線”安全的前提下,為高架主體施工開辟出作業面。
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,工地封閉管理中的場景令人難忘:戴著口罩的測量員在晨霧中校準儀器,工程調度表上的數字在電話鈴聲中延伸,預制圍擋圈起的方寸之地里,焊花濺落的星辰照亮了安全帽下的眼睛。這些畫面里沒有跌宕的情節,只有無數個精準如發條的協作瞬間。當項目如期貫通的那一刻,我們收獲的不僅是合肥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的嘉獎,更印證了集團“卓越創新”的實踐價值——以科學思維解碼復雜命題,用系統方法提升工程質效。這段經歷讓我深切領悟:真正的創新不是標新立異的口號,而是扎根現實難題淬煉的解題智慧,是將每個工程瓶頸鍛造成破局支點的行動哲學。
忠誠擔當:巢湖岸邊的紅色堤壩
2020年7月22日的夜晚,至今仍像膠片般清晰。杭埠河大橋在暴雨中震顫,巢湖水位突破歷史極值。接到緊急通知時,建工路橋黨員突擊隊的紅馬甲在雨夜里連成星河。“三天筑起防洪生命線!”現場負責人的聲音混著雨聲砸在泥地上。那七十二小時里,兩萬只編織袋在黨員職工手中接力傳遞,一千臺次機械的轟鳴聲里此起彼伏的“我來!”“我上!”如戰鼓擂動。隨著木樁次第釘入堤岸、雨布層層覆蓋裂隙、沙袋壘成堅實屏障,突擊隊員們在黨旗下組成人墻,將防汛物資從堤腳傳遞至堤頂,汗水混著雨水在雨布上匯成細流。
今年“五一”重訪杭埠河,當年4.5米高的紅色堤壩已融入環巢湖大道。但老同事們依然習慣在暴雨天查看堤岸,這份融入血脈的擔當意識,早已超越物理意義上的工程期限。堤下蘆葦叢中,村民自發豎起的“同心護堤”木牌經風雨剝蝕卻始終挺立,與不遠處“黨員責任區”的標識牌遙相呼應。正如我們在主題黨日活動中常說的:建工人筑就的不僅是看得見的堤壩,更是守護民生的精神堤防。
敬業清正:燈火里的初心守望
參加黨群工作后,我的視角從施工一線轉向精神家園建設。整理基層黨建檔案時,2020年抗洪搶險的請戰書上還留著汗漬和泥點;“清風路橋 你我同行”演講比賽中,剛畢業的技術員講述著婉拒材料商飯局的故事;某項目黨支部將超標辦公用房改造成農民工學校的案例,成為廉潔教育的鮮活教材。
這些年我見過最清亮的眼睛,是項目材料員核對鋼筋數量時,鏡片上反射的探照燈光;聽過最踏實的話,是現場技術員說“這車混凝土磅差不能超過三公斤”;最動人的畫面,是項目經理把供應商送的年貨原樣退回后,伏在辦公桌前標記工程節點的側影。這些碎片拼起來,才懂“敬業清正”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。它是報銷單上工整的數字,是安全交底時多問的那句“還有誰沒聽懂”,是明明能湊合卻非要較真的那股勁兒。就像高架橋里的預應力鋼絞線,看不見卻撐得起千斤重量——真正的風骨,從來都是沉默地長在年輪里。
向新而行:永遠在路上的遠征
如今穿行在合肥高架路網中,常與安徽建工參與建設的項目不期而遇。南二環289天的攻堅,宿松路190天的奇跡,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建設者用青春熱血書寫的城市史詩。而更讓我自豪的是,新一代建工人正將這份精神注入時代脈搏:他們依然帶著老式卷尺,但手機里裝著三維建模軟件;仍舊會在暴雨中搶修圍擋,卻也開始用無人機巡檢邊坡。在某個凌晨的預制場,年輕技術員為半毫米誤差與老師傅激烈討論,晨光中兩人卻又并肩調試新購的數控設備——這是屬于建設者的薪火相傳。
站在“十四五”收官與“十五五”謀篇的交匯點,回望集團七十余載征程,從肩挑手扛的號子聲里走來,向智能建造的數字化藍海奔去。我們見證著江淮大地上手推車碾出的第一道車轍,也架起過海外工程中全自動攤鋪機熨平的瀝青長卷;曾在月光下用算盤核對混凝土配比,而今在BIM系統中推演橋梁的應力曲線。時代更迭中,腳手架換成云平臺,墨斗線化作激光束,但深植血脈的“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斗”作風始終如一,如同鋼筋焊接時迸發的火花,在傳承中愈發明亮。那些刻在魯班獎杯上的榮耀、寫在專利證書上的智慧、融在百姓笑容里的認可,都在訴說同一個真理:建工人的精神高地,不在云端在泥土;國企的價值觀豐碑,不靠口號靠樁基。
長路燈火照山河
暮色漸濃,遠處在建的工地上,塔吊燈光次第亮起,如星辰垂落人間。我知道,又一群建工人正在澆筑新的年輪。七十余載春秋更迭,安徽建工人以樁基為鉚釘錨定江淮大地,用焊縫作經緯編織交通動脈,將“誠信共贏、卓越創新、忠誠擔當、敬業清正”的價值準則熔鑄成縱橫千里的鋼脊梁。從巢湖驚濤中的紅色堤壩到皖北平原的金鉚合橋,從郎溪路地下的智慧破壁到智能建造時代的數字遠征,我們看見一種精神正在鋼與泥的共生中拔節生長。建工人的燈火永遠向著未知延伸,如同鋼筋焊接時迸發的火花,在暗夜中勾勒出光的軌跡。這些光束終將匯成星河,帶著泥土的溫度與鋼鐵的意志,奔涌向民族復興的壯闊江海。路在腳下向八方伸展,燈在云端為時代導航,這便是建工人與江河大地最深情的對話。
建工路橋
高 凡